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 本部新闻公告院士风采院士动态详细

薪火相传百十载 砥砺深耕角膜路:从个人成长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引领与传承

发布时间:2025-07-22 16:41:29    本文出处:办公室   
浏览量:0

引用本文谢立信. 薪火相传百十载 砥砺深耕角膜路:从个人成长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引领与传承[J]. 中华眼科杂志, 2025, 61(6): 403-405. DOI: 10.3760/cma.j.cn112142-20250331-00163.

谢立信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 山东省眼部疾病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 验室培育基地,青岛 266071 Email:lixinxie[at]public.qd.sd[dot]cn


2025年,中华医学会迎来了110周年华诞。百十载励精图治,中华医学会已成为中国医学界最具 影响力的学术团体,是推动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和卫 生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平台,并成为全国医学科技工作者之家。回首往昔,我自加入中华医学会眼 科学分会以来,亲历了中国眼科由薄弱到强盛的沧桑巨变,见证了中华医学会在推动学术交流、制定 医学标准、开展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 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值此中华医学会华诞之际,谨以此文回顾个人成长与中华医学会发展的深厚渊源,致敬中华医学会百十载薪火相传的辉煌成就,并展望新时代眼科学的使命与挑战。

一、个人学术成长与中华医学会的共生共进

(一)学组启航:前辈引领下的学术奠基

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成立时,我就申请加入了学组。当年,在杜念祖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学组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并且积极提携后进,大力支持年轻人发展。当时我在学组委员中年龄最小,开会必到,尊重长辈,他们对我都很偏爱。学组有吴静安、张文华和朱秀萍 3位大姐,我们见面就“斗嘴”,那种情谊永生难忘。20世纪80年代我在潍坊医学院工作,与国内大城市之间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也缺乏,这些老一辈专家不辞辛劳,坐汽车或火车长途跋涉,到潍坊亲临指导,参加鉴定会,指导论文撰写。1989年,我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的研究”获得了中国眼科学领域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成绩都是在老一辈专家悉心指导帮助下取得。

(二)学科拓疆:学组建设与国际接轨

2004至2014年,我连续担任第8、9、10届角膜病学组组长,期间坚持执行“三原则”:第一是传承学组团结、彼此尊重和创新发展的学术氛围;第二是组内民主、学术共享;第三是加强国际交流,力争走向学术强国的地位。经过各方努力,角膜病学组成功将中国角膜屈光手术专业与角膜病专业整合在一起,并鼓励基础研究。目前中国眼科先后获得28项国家级奖励,其中角膜病专业占20%。角膜屈光手术、复杂角膜手术、组织工程角膜、干眼和糖尿病眼表病变等研究都已经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

二、学科建设与学术规范体系构建

(一)临床指南制订:推动角膜病诊疗标准化

新中国眼科角膜病专业发展至今,记录着中国几代眼科人不畏艰难,一步步不断创新的历程。《中华眼科杂志》是我国眼科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成为推动角膜病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的10年间,学组全体成员矢志创新,截至目前已主导制订了包括《我国角膜移植术专家共识(2015年)》在内的21部临床共识和指南,这些共识和指南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如一把把精准的尺子,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标准化操作规范。这些共识和指南通过《中华眼科杂志》发布后,成为指导全国眼科医师的重要文献。例如《感染性角膜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2011年)》,显著提升了基层医院感染性角膜病的诊疗水平,使致盲率大幅下降。2009年,在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资助下,我组织角膜病学组完成了中国首个10省市、20万人的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这是国内首次组织的角膜盲流行病学调查,明确了中国角膜盲的人口学特征,确定了真菌感染是中国致盲性角膜病的首位原因。创刊以来,《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角膜病领域的文章2000余篇。

(二)学术交流平台:从区域辐射到全球联动

在中华医学会及其眼科学分会的引领和指导下,角膜病学组积极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全国角膜病专业的从业者搭建各种学术交流平台。 2006至2013年,先后成功召开了第9至12届全国角膜病及眼表疾病学术会议,创办并成功举办了5届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学术会议,此外还在全国28个省份进行了超过百场的学术研讨。2007年, 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下,我们积极参与了亚洲角膜学会的创建,我本人当选为学会的副主席,现为荣誉主席,学会通过推动国际交流,促进了中国角膜病诊疗技术的发展。2018年,我们在青岛成功举办了第6届亚洲角膜学会学术会议,来自世界各地的200余名外籍角膜病专家与会交流,分享前沿科技。年轻一代的代表刘祖国教授、史伟云教授等专家崭露头角,先后加入了亚洲角膜学会,当选为理事。2021 年,我还荣获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学术成就奖项De Ocampo Lecture。

三、人才培养与学术传承机制

(一)显微手术培训:基层能力提升的燎原之火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动力源泉。自1991年开始,我创办的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先后30余次开办眼科显微手术培训班,培养眼科医师千余名,这些医师如同星星之火,回到各自岗位后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带动了当地角膜病诊疗水平提升,推动了当代中国角膜移植手术和眼科显微手术的国际化进程。此外,我手把手带教的团队也已成长起来,在累计培养的4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中,我的学生史伟云教授已于 2014年接替我成为中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11届角膜病学组组长,团队中目前还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以及20余名省级专家人才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学组委员,他们正与广大眼科同道一起,聚焦中国眼科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二)《中华眼科杂志》:学术成果转化的核心纽带

《中华眼科杂志》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是中国眼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在学科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本人的学术生涯也是从1981年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的首篇关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文章开始,1978至1999年间,我位列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前百名作者的首位;2005年,《中华眼科杂志》公布了该刊1995到2004年论文作者分析结果,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居第4位,我居第1位;2010年获得“中华眼科杂志创刊 60 周年庆典最佳作者个人奖”。 40余年来,我已累计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文章209篇,我和团队的很多开创性学术成果均发表在该杂志。例如,1995年发表了中国首篇关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论著;2017年在卷首语发表了《对我国防盲治盲工作的几点建议》;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受邀撰写了《加强冠状病毒眼部感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专家述评。通过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系列指导性论文,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诊疗理念传递至临床一线,为临床医师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力推动了学科整体水平提升。目前我仍在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的荣誉总编辑。

四、新时代使命:技术创新与全球合作

步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大数据、基因编辑、生物材料等新兴技术与医学交叉融合更加紧密,医疗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深刻变革。同时,人民群众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诸如干眼、糖尿病相关代谢性眼病等,业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眼健康的新问题。因此,眼科作为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的学科,既迎来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变局中,眼科工作者更需要扛起时代责任,以“主动破界”的担当推动技术创新,构建基础研究-临床验证-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生态。近年来我们团队以临床转化应用为导向,通过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研发出系列性能优越、安全性高的角膜替代材料,相关产品在全国50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已使10万余例角膜盲患者复明,产出了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同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紧紧围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加强国际合作,不断获得推动中国眼科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

五、结语:传承薪火,光明未来

饮水思源,我深感个人的成长与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华医学会不仅为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学术舞台,更赋予了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服务人民健康的责任使命。在此,我想对青年学者们说,坚守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是成长成才的关键,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科研探索中解决问题,并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临床应用,造福患者,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道路。展望未来,我坚信在中华医学会的引领下,全体眼科同仁携手共进,开拓创新,中国眼科学事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薪火相传百十载 砥砺深耕角膜路:从个人成长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引领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