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科普

您的位置: 本部公益科普公益政策详细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发布时间:2022-08-17 16:01:00    本文出处:办公室   
浏览量:0






一、自测血糖(SMBG)


(一)方法

①双手彻底清洗并待干,将血糖仪、采血笔、采血针、试纸等物品准备好。

②按下主开关,调整与使用试纸代码相同的血糖仪代码。

③在刺指笔中装入采血针头,穿刺深度根据手指皮肤厚度合理选择。

④按摩手指促进血液循环,对欲采血手指用 75%乙醇消毒,为使血液充分流到指尖,应自然下垂手臂15~30秒。

⑤用拇指将欲采血指间关节顶紧,之后用采血笔在指尖一侧用适当的力度将皮肤刺破,取指血适量。

⑥待血糖仪指示取血后,在血糖试纸指示孔上滴血。

⑦在血糖仪中插入血糖试纸。有的型号的血糖仪第⑥和第⑦步应相互颠倒,具体参阅使用说明书。

⑧按使用说明书要求,过几秒或十几秒后,阅读并记录血糖检测值和检测时间。

(二)频次
毛细血管血糖监测(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SMBG。SMBG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兼顾有效性和便利性。例如每天轮换进行餐前和餐后2 h的配对血糖监测,能够改善患者的HbA1c水平,且不影响生活质量。具体原则如下:
(1)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4-7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要监测血糖 ;
(2)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 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
(4)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
(5)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GDM等)的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三)时间安排
1.餐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基础、餐时或预混胰岛素的患者。当血糖水平升高时应首先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在其他降糖治疗有低血糖风险时(用胰岛素促泌剂治疗且血糖控制良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2.餐后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餐时胰岛素的患者和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血糖者。在其空腹血糖和餐前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HbA1c仍不能达标者可通过检测餐后血糖来指导针对餐后高血糖的治疗。
3.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晚餐前注射胰岛素的患者。
4.夜间血糖监测:用于了解有无夜间低血糖,特别在出现了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时应监测夜间血糖。
5.出现低血糖症状或怀疑低血糖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6.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二、2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


(一)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二)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三)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我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或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四)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三、糖尿病的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如平板支撑、俯卧撑、仰卧起坐,器材锻炼如举重、哑铃、弹力带等,是在运动过程中施加了一定的阻力(包括自身重力或外力),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较适宜的运动类型之一。此类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对血糖的消耗,改善血糖水平,降低糖尿病的危险性。
(1)抗阻负荷确定:采用训练时间来控制运动量,先训练到心率到目标最大值,然后等心率恢复到50%~70%再进行下一组训练,每组时间5~8min,共4~6组。糖尿病最佳的抗阻运动强度是达到最大心率70%~85%。
(2)抗阻动作选择:降糖的抗阻运动首选肌肉体积大、力量大的骨骼肌,抗阻练习的首选部位也是下肢。研究表明,同等耗氧量情况下,上肢运动比下肢运动更容易造成心率增加,上肢抗阻练习对加强心肺功能起着较好的作用,因此降糖抗阻运动练习部位下肢以股四头肌、臀大肌为主,兼顾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




四、低血糖的诱因和预防对策


(1)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患者应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
(2)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可使机体能量(尤其是碳水化合物)摄入减少,从而诱发低血糖。如果患者有呕吐、腹泻等表现,需及时治疗并调整降糖药的剂量,同时加强血糖监测。
(3)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酒精能直接导致低血糖,应避免酗酒和空腹饮酒。
(4)运动增加: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素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前应增加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预防低血糖发生。
(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6)肝、肾功能不全: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易于发生低血糖,与肝、肾功能不全引起纳差及糖异生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
(7)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的应用:胰岛素及胰岛素促泌剂可诱发低血糖,故使用这些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做好血糖监测。患者如出现低血糖,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剂量。
(8)血糖控制目标过严:严格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并且严重低血糖可能与患者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因此,对有低血糖尤其是严重低血糖或反复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除调整治疗方案外还应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 。
(9)糖尿病患者应常规随身备用碳水化合物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10)自我血糖监测(SMBG)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是评估疗效和早期识别低血糖的重要工具。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此类患者需加强 SMBG 和 CGM。




五、糖尿病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一)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二)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四)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五)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糖尿病健康教育核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