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研究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在眼部并发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方面,对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研究偏少,但47%~64%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原发性角膜病变,治疗棘手,预后差,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严重。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治疗手段,关于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基础研究在国内外均十分薄弱。因此,本实验室根据我国糖尿病高发的现实国情,开展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基础研究及其临床干预治疗研究。本项目在前期973课题的资助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糖尿病眼表病变的分子机制和干预靶点研究,以三叉神经节与角膜神经这一整体为中心,发现了糖尿病角膜病变过程中的关键致病基因及其干预措施。
2、干细胞与组织工程角膜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
针对我国角膜供体材料奇缺,但需求巨大的难题,通过研发组织工程角膜系列产品,以及开展组织工程角膜移植治疗致盲性角膜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功能重建的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建立适合我国患者特征的治疗方案和全国性示范平台,实现组织工程角膜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为我国300多万角膜盲患者带来复明的希望,并在该领域形成高水平的创新性成果。
3、角膜移植排斥防治的新途径及其机制研究
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角膜移植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尤其是高危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率仍高达65%以上。基于本实验室眼内虹膜-睫状体组织在角膜移植排斥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应用眼前房植入CsA-DDS 防治临床角膜移植免疫排斥的前期研究结果,我们提出: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细胞可能通过“角膜缘-角膜板层-供体角膜上皮/基质”和“虹膜-睫状体-房水-供体角膜内皮”两条主要途径攻击角膜植片,后者可能是更为重要的输送抗原递呈细胞和T 细胞,引起内皮型排斥反应的通道。
4、眼用创新药物研究
根据眼前房途径是诱发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重要通道的发现,进一步对CsA、FK-506和雷帕霉素眼前房植入缓释药物进行开发,争取实现产业化,在CFDA临床试验批文下启动CsA-DDS眼科疾病的临床试验,达到比常规用药更佳的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疗效;继续扩展现有PGLC缓释系统联合应用其他药物治疗眼科疾病,研究壳聚糖衍生物-PLA共聚物作为眼内植入缓释药物载体材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利用其与免疫抑制、抗增埴、抗感染和抗新生血管类等药物制成眼内植入药物缓释系统,防治角膜移植排斥、眼内炎、白内障等致盲性眼病;应用纳米技术制造新型抗真菌滴眼液,解决目前常用抗真菌滴眼液对角膜穿透性差,抗真菌疗效不佳的难题。
5、晶状体干细胞和再生的基础研究
针对目前白内障摘除后,晶状体再生耗时长,再生不完全,影响正常视觉发育的问题,开展胚胎干细胞或iPS细胞分化为晶状体干细胞和类晶状体的基础研究,探讨促进晶状体体外再生的方法;在动物试验中采用透明、生物相容好、温敏注射型生物材料,结合生长因子功能化修饰技术,注射入囊袋内,受温度调控变为透明固态形式,生长因子缓释促进内源性晶状体干细胞的增殖分化,或者使用包裹干细胞的生物材料,使外源性晶状体干细胞分化,实现晶状体的快速完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