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务公开

您的位置: 本部院务公开规章制度详细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

发布时间:2021-01-04 10:07:00    本文出处:办公室   
浏览量:0

“十四五”时期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以下简称眼科所)按照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规划部署,贯彻落实校(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眼健康需求,加快建设医教研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眼科医疗机构,根据《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发展规划(2019-2028)》,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眼科所现有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附属青岛眼科医院、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两家三甲专科医院,七家连锁视光中心等实体机构,业务用房面积5万平方米,总资产14亿元。共有职工53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57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1人,中级135人)。眼科所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重点学科联合建设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以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五个国家级平台,多年位列“全国最佳医院专科声誉榜”、“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眼科全国十强、山东榜首。眼科所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眼科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有效候选人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拥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组长,全国学组委员覆盖白内障学组、眼底病学组、角膜病学组、青光眼学组、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视光学组。全所博士学位人员共计55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迅速,国家级项目负责人中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占50%。

单位科研特色突出,重点实验室拥有细胞生物学、免疫相关眼病等10个研究平台,主要从事眼科学的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在角膜内皮细胞应用理论、感染性角膜病、角膜病诊治技术创新等方面已获得诸多重要的原创性成果,在白内障手术技术改进、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组织工程角膜和糖尿病眼病等方面已经取得新的创新成果。近五年获得国家、省部级课题资助10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Ocular Surface、Diabetes等高水平杂志,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生物工程角膜、眼内植入缓释药物等实现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附属医院临床诊疗实力雄厚,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单位、山东省重点专病专科医院、山东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在感染性角膜病、复杂性角膜移植、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诊治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作为省眼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和省角膜病防治研究中心,是我国角膜病诊疗、科研的龙头单位。两家医院共有床位342张,年门诊量超50万人次,手术4.4万例,先后为6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级领导、两院院士完成保健手术治疗,为20余个国家的疑难眼病患者解除病痛。

单位科教融合前景广阔,积极推动所内科研骨干走上课堂。现拥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3人。近五年培养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92人。2020年6月,青岛市政府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筹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青岛眼科研究院。研究院建成后,将集中力量打造院士领衔的导师团队,以眼科研究生教育为主,广泛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特色医疗、科研和成果转化以及学科建设,打造国家级眼科医学科研、教学、培训和眼科工程技术转化基地。

(二)面临形势

1、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的眼健康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将产生深远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和生活方式,疫情之后的医疗卫生工作将重新构建一种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眼科医疗方面,体现在如何有效应对人民群众由于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眼病,如线上教育加剧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上班族过度用眼所引发的干眼风险,与糖尿病等相关的代谢性眼病等。作为国内排名前列的眼科专业机构,眼科所肩负着开展眼科临床医学研究、培养眼科专业人才、为群众提供优质眼科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社会责任,应积极发挥临床和科研优势,把握好新形势下医院建设和学科发展的战略方向,做好全周期、全人群眼健康管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新的眼健康需求。

2、“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创新压力进一步增强。

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发展形势,党中央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科学判断和重要战略选择。创新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此形势下,眼科所应从战略高度全方位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明确创新战略方向,完善眼科临床、科研、教学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创新机制,组建创新型团队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主动融入新科技革命大潮,探索眼科医、教、研工作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发展;提升对外开放交流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国内外眼科相关领域的创新协作,借助互联网平台进一步畅通合作渠道,积极投身眼科学创新发展的最前沿。

3、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科教融合改革的深入实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科教融合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已形成了“山一大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独特架构,通过将直属附属医院、科研院所的优质师资引上讲台打造高水平学系,推行国际通行的课题组负责人(PI)制,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医学科技创新中心等,不断探索多种方式的融合发展路径,这为眼科所的医教研全面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眼科所应配合大学做好眼科研究院的筹建工作,补齐教育短板,争取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规模实现质的飞跃,并在山一大科教融合背景下找准定位,在融合发展道路上进行持续的探索与创新,不断将自身发展融入山一大的发展大局中,推进医疗、科研、教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4、眼科行业需求持续释放导致竞争加剧,行业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充满挑战。

目前,国内眼科界已进入百家争鸣时代,受益于居民医疗消费升级,医保年筹资的稳步提高驱动医疗服务行业稳步增长,眼科的行业需求正在持续释放,民营眼科企业携资本力量强势加入,区域化医疗竞争随之加剧,创新迭代周期缩短。作为立足山东的眼科专业机构,眼科所面临着临床和科研齐头并重,运营压力倍增的现状。目前,眼科所整体实力与国家级高水平眼科机构相比存在着区位、规模、人才来源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在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培养国家级人才、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各附属医院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学科建设、人才管理和流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也亟需进一步提升,以上问题需在下一个五年周期内完善解决,以更好的把握眼科发展机遇,壮大实力迎接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校(院)第一次党代会精神,在“135”工程的引领下,传承和发扬“热爱专业、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单位文化,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山东行动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全面启动青岛眼科研究院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等核心工程,提升眼科所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眼科医疗机构的道路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建设成为医、教、研、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国内一流的研究型眼科医疗机构,成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科教融合改革实践的成功典范之一。在新形势下,探索走出具有眼科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为中国眼科学高端人才的教育培养、临床疑难病症的解决、尖端科研的攻关、优质成果的转化提供强大助力和解决方案,为中国人民的眼健康事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2、各实体单位发展目标

(1)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发挥学术引领,建设医教研相结合、高水平、智能化的眼科专科医院,在山东半岛地区形成坚实的眼科科研、医疗和教学中心,在某些专业辐射带动全国发展,为山东和青岛的“国际化”提速上档贡献力量。医院规模与内涵建设并重,重视文化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重视新技术开展与临床科研转化,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及临床诊疗水平,探索医院创新发展新模式,在已有的平台上做好国家区域诊疗中心和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创建及建设工作。积极做好红岛新院区建设与医疗发展;北部院区巩固和调整白内障、眼底病、角膜屈光、眼视光四个临床专业重点布局,强化“专而强”目标定位;加强各院区协同发展和同质化管理。

(2)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

以建设山东省眼科区域医疗中心为目标,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为契机,在分级诊疗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发挥省眼科质控中心、省医学中心、省眼库、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眼科学院本科教育等平台作用,努力推动科研创新和转化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持续发挥角膜病专业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眼底、屈光、白内障、大视光专业的综合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覆盖区域;突出以眼科博物馆、眼科科技馆为核心的医院文化和眼科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抓住契机,建设覆盖全省的儿童和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为推动全省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做更大贡献。

(3)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围绕我国重大危害眼病防治的临床需求和热点领域,结合自身优势,以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眼科领域领先的实验室为目标,开展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重点建设标准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室软硬件研究条件,积极整合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的双向开放和合作交流,提高项目质量,争取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推动临床转化应用。努力将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以角膜病研究为核心,其他亚专科协同发展,多学科交叉的创新研发平台,努力推动眼科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

(4)青岛光明医疗实业公司

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围绕眼视觉健康全产业链需求,对内做好服务眼科医教研能力建设,积极全面对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学术提升计划”中承担的重点研发项目《我国重大危害眼病防治的创新研究》中近视防控工作的落实,对外做好视光产业经营。实施“ 22210”规划目标:即在省内外形成“精准眼视光学检查”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验配”技术两大专业特色,完善高层次产业管理和高层次视光医(技)师两支核心人才团队;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辅助的一体化眼视光技术应用和数字化线上服务两个信息化平台;持续扩大视光产业规模,力争到2025年底完成区域连锁10家左右的产业规模目标,打造青岛市乃至全国眼健康产业领域的重要领军品牌,产业规模和视光技术应用水平在国内达到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党的建设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所(院)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医疗、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各个方面,为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始终把党的建设摆在首位,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以下四个方面切实抓好党建工作。

1、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强化理论武装,进一步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不断丰富“热爱专业、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十二字文化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让单位文化成为眼科所人共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强化职工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积极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将微信、微博、官网等互联网平台建设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新的文化阵地。

2、加强组织建设

抓住领导班子关键少数,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严格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和勇气,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支部标准化建设,提升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科学设置党支部,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专职党务人员。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解决党员发展名额不足的问题,实现“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的双培养目标。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3、加强作风建设

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党员干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转变思维,解放思想,既要勇担使命敢作为,又不能胡作为、乱作为。学习榜样,选树典型,让榜样引领示范,让模范带动群众,营造争先创优良好氛围。坚持不懈纠“四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纪检监察组织,配备纪检专职人员,正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深入开展纪律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

4、完善党建带群建机制

在党委领导下,推动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所(院)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单位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职能。充分调动青年群体的创新活力和干事热情,积极投身所(院)事业发展中。

(二)人才建设

1、创新人才引培机制,构建高质量人才团队

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人才强院为目标,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和引进并重”的人才建设思路,突出“引进人才为学科布局、事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公开、公平的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引育政策,有效开展高层次人才培育和保障工作,保障其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和引领作用;以鼓励激励创新为目标,完善评优奖励体系,依托各类人才政策,加强中青年骨干培养,增眼界扩思维,促青年后备人才快速成长;在成立眼科研究院的背景下,形成以“学院—研究所”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新理念,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有针对性实施高质量研究生培养计划,形成特色鲜明的眼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培养、引进国家和省部级人才 5~10 人,具有较好发展潜力的青年博士 20人,持续构建高质量眼科创新人才团队。  

2、健全人才保障政策,促人才服务体系落地实施

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解人才之所急,以管理部室职能为基础,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分层级将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精准落实到每位人才,人才服务列为单位重点工作之一落地实施。深入营造人人尊重人才、处处尊重人才、事事尊重人才、人人为人才服务的工作环境,以优厚的收入待遇、良好的学术环境、贴心的生活服务,最大程度地提升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自豪感。

3、加强管理团队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通过完善职员职级制度、专业培训制度和定期轮岗制度,建立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精湛、精干高效、职业化的管理服务队伍,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才队伍的职业化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单位的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考核制度更加合理化,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三)医疗防治和学科建设

1、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改革要求

通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流程再造、绩效考核等措施,持续性改善医疗服务,完善行风建设长效机制,改善患者就诊体验,提升医院美誉度;通过人才培养、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及实施、核心制度的督导与落实,持续改善医疗质量;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落实高值医用耗品国家带量采购、医药集中采购、国家基本药物制度、DRG付费模式改革、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重要改革措施。

2、坚定不移的推进高水平学科建设

加强临床与科研结合,培养学科领军人才,提升学科整体实力。探索线上线下结合、人工智能辅助的“互联网+”时代学科发展新模式。强化既有支撑专业如角膜与外眼病专业,保持行业领先;进一步推进院内诊疗中心建设:使眼底病内、外科融合,成为省内的领先学科,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扩大儿童眼病防治中心、视光学和接触镜中心在业内的影响力,成为青岛眼科医院在专业上的新亮点;白内障和青光眼逐步开展新技术的应用,提升学术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力争进入专业先进行列,提高学术上的话语权;屈光手术中心主要是提高学术带头人和团队的学术水平,提升业内的公认度。

3、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坚持以角膜病为龙头的多学科全面发展,研究方向齐全的发展策略。谋划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新兴交叉学科,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群和学科方向。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分类设置建设目标,建立学科分类建设和动态调整机制。针对新兴交叉学科,组建学科团队,实施培育学科支持计划。以学科引领资源配置,提高学科建设效益。建立定期、有效、客观公平的学科评估体系,实施目标管理与定期考核,学科评估结果与学科设置、重点学科遴选、学科带头人聘任、临床资源配置等挂钩。

4、加强眼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诊疗实施;推进近视防控体系的探索及筹建,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坚决贯彻落实“青少年近视防控”相关政策精神和要求;建设角膜病、眼底病等常见致盲性眼病智能辅助筛查及诊疗一体化平台;建立健全“医防结合”“医教结合”的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眼健康宣传教育。

5、注重区域影响力的提升

通过国家眼科学临床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青岛眼科医院临床学术研讨会及各专业学术会议等平台建设,承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等方式,扩大医院业内影响力和专科声誉度;持续进行青岛市眼科质控中心、山东东部地区眼科医联体、青岛市“互联网+眼科”医联体、青岛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质控中心建设,扩大对外交流,通过疑难危重病例诊疗、新技术推广、适宜技术推行、人员带教培训、远程医疗、对口支援等形式,加强同基层医院合作,巩固区域影响。

(四)科研和成果转化

1、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

健全科研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大对高层次项目、高水平成果的奖励,鼓励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在糖尿病眼病、眼部再生修复生物工程产品研发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等研究方向上深化应用基础与转化研究,力争省部级一等奖1-2项,争取省杰出青年基金1-2项,参与2-3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实现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转化。

2、创新科研管理服务模式

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提供有利于自主研究、潜心研究、合作研究的环境,大力激发创新活力。统筹所(院)科研资源,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加强科研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构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3、实施学术提升计划

强化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和前期培育,挖掘科研项目申报潜力,保证科研项目稳步增长。注意引导各学科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实力,瞄准本学科发展前沿,集中选择符合学科发展趋势,能带动整个学科发展并产出重要成果的研究方向为主攻方向。

4、创新成果转化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提高成果转化率。强化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协同推动成果实施。瞄准国际前沿,统筹资源,建立完善的、开放的成果培育与转化模式,争取1-2项科研新技术实现临床应用,在国内形成较强影响力。

5、建设高水平医学创新服务平台

围绕医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建跨医院和研究所的协同攻关机制,突出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整合教学、科研、医疗、资质服务等资源,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国内外知名高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建,建设辐射整个北方地区高水平医学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教学工作

1、夯实导师队伍基础

进一步扩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稳步增加研究生招生数量,提升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优化医学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促使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立常态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教育培训机制和更加有效的研究生导师待遇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研究生导师队伍管理制度,鼓励硕导晋升博导,鼓励临床医生、科研技术人员到国内外优秀的医疗、科研机构交流学习。

2、建立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抓紧在人才紧缺专业领域培养研究生导师,为新增招生计划提供基础。改革本科医学生教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素质和技能并重,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扩大学术性医学博士规模,开展医师科学家培养改革工作,通过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的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拔尖医学人才。

3、推进人才队伍国际化培训教育

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支持计划,着力加强中青年人才国际化培训教育,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中青年骨干到海外知名医院及研究机构访学研修,开展多层次临床技术合作与科研交流。积极引进优质海外人才资源、领先医疗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选聘海外知名学者到所工作或讲学,不断提升所国际化水平。建立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体系,拓宽管理队伍的国际视野。

4、推进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

与世界高水平眼科机构在基础与临床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机制和创新人才团队等方面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学科、实验室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海外培训基地。积极争取国际科研项目和经费支持。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国际学术活动。鼓励教职员工更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深层、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疫情新形势下,推进5G网络、数字化平台与科研网络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应用。

(六)信息化建设

1.以患者为中心推进智慧医院建设

对照国家《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要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打通门诊全流程业务、一站式出入院办理等,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通过系统的智能分析,实时为患者推送其下一步所需服务,便利患者合理安排就医;增强对患者的随访和宣教工作,建设随访宣教相关信息系统,使患者了解病情,及时就诊。通过建设,争取达到智慧服务三级水平。

2.加强信息化对临床业务的支撑

不断完善基础业务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眼底病、角膜病等专业的智能诊断系统,结合互联网技术,辅助医疗诊断;推进医联体眼专科远程诊疗中心建设,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院发展;紧跟互联互通和电子病历标准要求,争取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达到四级甲等、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达到五级。

3.推进眼科大数据平台建设

通过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数据整合和利用能力,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和运营数据中心,为建设区域诊疗中心打好基础。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外加强与省、市以及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系统内各平台对接,实现区域性数据共享;对内推进数据集成平台、运营管理平台、综合办公平台的系统建设和数据融合;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建立一套满足《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版)》考核标准的质控体系。

4.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团队专业能力

通过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内部挖掘潜力,提升团队整体专业能力;推动学科建设,在夯实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基础上,向标准化、集成化、智能化、精细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为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提供标准、高效的信息化保障,为医院发展、管理、决策做好支撑。

(七)产业发展

1、 坚持目标导向精准施策

细分眼视觉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技术标准和发展案例,重点从人才、技术、管理、营销四个维度确定阶段目标,重点在市重点商业中心扩大连锁经营规模,实现10家及以上产业经营规模。

2、突出专业技术特色

重点发展“精准眼视光学检查”和“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验配”技术体系。拓展省级服务技术标准体系,积极申报国际级服务技术标准,在应用技术层面上及时总结发表特色技术成果,实现技术突破。

3、全面加强人才建设

制定和完善适合产业发展的人才政策和考核激励制度,重点培育引进高层次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视光医师、视光技师,配置适应产业发展规模的各类所需人才,使产业领军人才建设、技术人才团队、管理平台团队建设显著改进。

4、开展体制机制与技术平台创新

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探索国企改革、分配机制等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和信息系统建设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完善现有视光技术应用平台;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整合线上线下发展模式做大山东视光线上平台。在注重产业发展规模的同时,实现产业发展内涵的提质升级。

四、保障实施

(一)组织领导

所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压实责任,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推进发展规划落实的第一责任人,亲自部署,定期研究,针对落实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时研判、分析,不断优化工作举措。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对分工领域内发展规划的落实负责,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所在部门、单位发展规划落实的直接责任人,要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制度保障

以《章程》为统领,建立完善适应新形势的现代研究所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优秀人才的培育机制和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探索实施职员制;在探索卫生人才职称制度“双自主”的同时,继续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和考核激励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财务收支,强化预算执行和管控。建立职工待遇稳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让职工共享所(院)发展成果。

(三)加强考核管理

建立自上而下的目标体系,实行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工作的每个具体阶段和环节,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个人,推行项目化管理,确保规划内容落到实处。通过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建立年度总结评估和动态管理调整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和问责制度,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分阶段、全方位的跟踪检查和督促,把规划落实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形势发展和阶段性评估情况,必要时对规划进行充实调整。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五年发展规划(202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