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一张照眼疾、慢病早知道
积极响应眼科公共卫生学的大力倡导和青岛市重要民生科技政策要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承担和开展《基于视网膜影像的人工智能高危慢病筛防管控试点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项目面向40岁以上人群,预期将为15万人次青岛市民免费进行眼健康及慢病风险筛查,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的“健康体检”。
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
该项目利用便携式眼底照相设备,依托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一张眼底彩照,能直观了解眼底视网膜组织的健康水平,不仅能筛查出常见的致盲眼病,还能及早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贫血等5大类慢病风险。检查过程仅需3分钟左右,无痛无创,随后就可以在手机上收到检查报告,相当于通过一次眼底照相,做了一次“全身体检”。
近万名市民参与筛查
自项目正式启动以来,现已向各区市投放近100台便携式筛查设备,已有近10000名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了项目筛查。为方便更多市民自助检查,除了在附属青岛眼科医院各院区、视光中心、部分区市重点医疗机构布设设备,项目组也不断将检查设备投放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物业服务中心、机关单位和部分企业等基层一线。随着投放至基层的设备不断增加,市民可以更便捷的体验到这项人工智能“黑科技”,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疾病高风险群体,附属青岛眼科医院作为项目承担单位也及时引导就医并进行闭环管理。
检查提示眼底疾病高风险
近期参与筛查的市民中,仅眼科疾病方面,就发现了数十例提示高风险病情的,涉及视网膜裂孔、黄斑裂孔、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出血、青光眼风险等。经过人工智能评估存在高风险病症的市民,医院将对市民主动进行回访通知,做出健康风险预警,并为进一步就医提供预约服务和就诊便利。
不久前,家住市南区的于阿姨接到了来自附属青岛眼科医院的回访电话,提醒她在参加社区人工智能眼健康及慢病风险筛查时发现右眼存在视网膜静脉阻塞,建议她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做进一步检查。医院工作人员协助她预约了眼底病科门诊,在医院经过OCT、眼底照相等进一步检查后,诊断为右眼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在医生建议下进行了右眼抗VEFG等治疗。
身体多个危险信号均与慢病相关
项目组选取并分析了某个时间段内参与筛查人员的健康信息,参与检查的人员平均年龄为55岁,其中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比例为21%,患糖尿病人群比例为10%,结合视网膜影像和人工智能分析结果,糖代谢异常高风险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占比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高血压、冠心病等人群血管老化的风险也远高于普通人群。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基于视网膜影像的慢病风险预测模型,通过该模式在社区中的应用,实现慢性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此次面向各区市开展的项目将眼科、人工智能、慢病三者相结合,通过视网膜影像,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多种高危慢病风险的预测,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对高风险人群实施差异化的防控策略,市民不需要到医院,在基层社区就可以自己完成一次眼部健康和慢病风险的筛查,让科技发展真正惠及广大民众,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